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怎么确定?
2019-03-29
-
屋连网网友 | 2019-03-29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按照以下步骤确定:(1)确定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依据2010版《抗规》附录A,得到本地区的设防烈度,7度和8度时还需要特别注意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值:是7度(0.1g)还是7度(0.15g),是8度(0.2g)还是8度(0.3g)。(2)区分甲、乙、丙、丁类建筑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工程有4个抗震设防类别,如下:①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②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③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①、②、④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④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通俗理解,可认为依据其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建筑。对于某个建筑物,依据该分类标准确定其归属。(3)区分A级高度与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分为A级和B级,见《高规》的4.2.2条。2010版《抗规》的表6.1.1实际上是A级的最大适用高度。需要特别注意表6.1.1下对的注释6:"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的最大高度"。参考《高规》表4.2.2-1的注释可知,其含义为:甲类建筑,6、7、8度时宜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表中数值要求,9度时应专门研究;乙、丙类建筑则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考虑。(4)考虑场地条件场地分为Ⅰ、Ⅱ、Ⅲ、Ⅳ四类,确定方法在2010版《抗规》的4.1.6条。(5)依据2010版《抗规》3.3.2条、3.3.3条(或《高规》4.8.1条、4.8.4条),调整或不调整设防烈度2010版《抗规》3.3.2条: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010版《抗规》3.3.3条: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以上这些规定,已经充分体现在本书的表格2-5-1中。
-
屋连网网友 | 2019-03-29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按照以下步骤确定:(1)确定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依据2010版《抗规》附录A,得到本地区的设防烈度,7度和8度时还需要特别注意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值:是7度(0.1g)还是7度(0.15g),是8度(0.2g)还是8度(0.3g)。(2)区分甲、乙、丙、丁类建筑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工程有4个抗震设防类别,如下:①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②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③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①、②、④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④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通俗理解,可认为依据其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建筑。对于某个建筑物,依据该分类标准确定其归属。(3)区分A级高度与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分为A级和B级,见《高规》的4.2.2条。2010版《抗规》的表6.1.1实际上是A级的最大适用高度。需要特别注意表6.1.1下对的注释6:"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的最大高度"。参考《高规》表4.2.2-1的注释可知,其含义为:甲类建筑,6、7、8度时宜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表中数值要求,9度时应专门研究;乙、丙类建筑则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考虑。(4)考虑场地条件场地分为Ⅰ、Ⅱ、Ⅲ、Ⅳ四类,确定方法在2010版《抗规》的4.1.6条。(5)依据2010版《抗规》3.3.2条、3.3.3条(或《高规》4.8.1条、4.8.4条),调整或不调整设防烈度2010版《抗规》3.3.2条: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010版《抗规》3.3.3条: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以上这些规定,已经充分体现在本书的表格2-5-1中。
-
屋连网网友 | 2019-03-29
1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有关,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2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场地类别有关,按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及场地类别确定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的烈度.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注: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4 砌体结构、排架无抗震等级;5 应注意规范中对抗震等级的调整(特别是高规)
买房,您需要一位置业管家
-
站在客户立场
根据客户要求推荐合适的楼盘
-
管家专业分析
全面的楼盘分析,包括负面
-
保障顾客权益
讲真话,不忽悠
-
专车直达接送
专车接送,全程陪同看房